社区工作法|建立新邻里关系:社区信息平台解决方案_高空车_华体会hth登录页面-华体会hth登录入央广网北
华体会hth登录页面
社区工作法|建立新邻里关系:社区信息平台解决方案
来源:高空车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6-06 03:43:52

  前面说到社区信息平台。以下是笔者在以往实践中梳理出来的具体原则方法。当然,随时代进步,新的传播工具也会出现。这套原则也可应用于未来的媒介工具中。

  线下的传播方式、渠道等,效率低于线上。在初次介入社区,或社区本身没有特别畅通的渠道时,我们可使用线下的方式。

  而在线下空间,居住者逗留获取信息时间比较短,因此,要在居住者短暂停留时,明确呈现最为重点的信息。一种原因是呈现位置,要把内容张贴在必经之地,如电梯、宣传栏、防盗门等。另一方面是视觉效果,需明确传达最重点的信息。内容要简洁明了、吸引眼球,需张贴在显眼处,让居住者迅速获取信息。

  上海,一处小区公告栏。这类信息栏在各种小区都会存在。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

  可以把要呈现的内容张贴在社区枢纽位置,尝试找到对其中隐含的价值观认同的居住者群体。在此,以北京D社区为例。

  初期,我们通过社区调研,访谈不同年龄的居住者,了解到比较全面的概况,但要直接触达居住者,尚缺少畅通的信息渠道。虽然物业在线上建了各个楼栋群,但我们要做的这件事——引导居住者主动行动,建立社区新邻里关系,算是新事物,比较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,不易在群内简单表述。另一方面,楼栋群内发信息也需谨慎,这一渠道不可擅用。

  首次张贴的海报,我们叫做“寻人海报”,目的是找到愿意共建美好社区的居住者。海报描述共建社区的美好蓝图,吸引居住者加入;写明谁能参与、能做什么、加入方式;落款标明组织者身份。

  在居住者稳定的社区中,寻人海报张贴1-2次即可。有的社区流动性较大,就要参考社区的流动率,设定寻人海报的张贴频次。每次张贴的海报要不完全一样,保有视觉新鲜感。

  D社区位于北京回龙观,商住两用,约4000户左右。这个社区的居住群体多元,既有业主,又有租户,还有商户。群体流动性较大,半年大流动一次。居住者可支配时间较少,仅上班通勤就超两小时。

  表面上,大家对社区没有归属感,也不感兴趣。但实际上,首先,只要是人,就有无数需求,只是存在隐性和显性的区别。其次,这个社区80%是租户,居住者在这个城市流动,更需要归属感和认同感。

  我们通过物业,邀请到不同年龄的十位居住者,初步进行了一对一访谈,这中间还包括业主、租户、长期居住的、刚搬来的、做商业运营的、养育孩子的家庭、单身女性,等等。访谈对象尽可能多元,有助于快速了解居住者群体。每个对象访谈约一小时,基本围绕居住者词典进行。通过访谈,就可形成居住者画像。

  通过对社区的溯源、硬件的调研、居住者样本的访谈,我们得知,居住者对社区参与基本持否定态度,90%的参访者表示没时间,不会参与社区活动,也没精力关注社区发生了什么事。

  这样一来,项目难度就提升了。如果居住者表示没意愿,就很难开展社区工作。于是,我们要激发居住者的内生动力,引导居住者行动起来。

  在我们以往的经验中,在社区中激活的对象,以中青年群体为主;居住者享受到良好的社区氛围,就没有不参与的。由此,我们决定大海捞针,找到有需求、有意愿行动的居住者。于是,我们以一个外来的、住在这个社区的租户的口吻,设计了一段“诗情画意”的话:

  我们把这段话放在海报上,看起来没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。但实际上,我们的指向性是很强的,而且用很柔软的方式呈现。有意愿改变社区的居住者,如果看到了,就会被打动。确实,因为这一段话,我们吸引到不少社区种子。

  线下传播的内容,需因地制宜。目的要明确,直接触达有意愿的居住者。关于采用什么方式、如何呈现,作为从业者,需要尽可能向社区有关人员阐述清楚。实际上,尝试教社区从业者应用这种办法时,我们也体会到其中存在卡点。即,社区相关方认为,这是一段不知所谓、不会产生作用的废话。

  理解工具或方法背后的逻辑,这是心法;用哪种形式去做,是“技术”。社区从业者只练心法还远远不足。具体而言,实际运作中,需要针对每个社区的不一样的情况,从业者和有关人员发挥创造性的工作,创造出适合本社区的内容,打造出适合本社区的传播手段和话语。

  在这之前,我们尝试过举办社区市集、一对一线下公共空间“地推式”非间接接触居住者等。这些方式有一定随机性,对居住者形成点状触达。而这样张贴海报,让信息在社区枢纽位置呈现,既公开公平,每位感兴趣的居住者或相关方都有参与机会;又可筛选出更积极的居住者——因为,会主动关注的居住者,大概率是有需求要表达。

  线下公告栏可起到公告作用,但实现交互略难,管理成本也较高。在各个城市不同社区执行的过程中,我们得知,在传播方面,居住者或商业力量会很快习得方法,如法炮制。当然,有更多方面关注社区是好事。但需建立秩序,确保信息可溯源。在此,对社区线下公告栏的管理进行梳理。

  社区线下公告栏是社区传播系统中最开放、最显眼的传播方式,也是各方(含居住者和社区利益相关方以及商业力量)最喜欢抢占的资源。要根据产权,首先确定公告栏的管理权。正常的情况下,社区线下公告栏的产权属于业主,由业委会委托物业进行公告栏管理。因此,物业具有公告栏的管理权。

  我们建议,公告栏管理的人要建立使用规则,规定好谁有权利进行公告栏张贴、向谁申请、申请流程、更新频率等。

  要明确申请人是谁。首先,支持群体行动,故社团可使用公告栏,并可为正面积极、对社区贡献多的社团提供更多便利。其次,支持居住者成立社团,居住者可发布社团招募、联合创始人招募的公告信息,别的信息禁止居住者以个人身份发布。

  需确认公告栏的权属划分。正常的情况下,社区公告栏是业主委托物业管理。使用公告栏时,要向物业申请。不同社区根据真实的情况调整。

  确定了申请人和管理者,接下来要确定发布规则。包括:内容需要审核通过,发布过程需要明确纸张大小、张贴周期、由谁执行张贴和摘除。如果有条件,公告栏中可发布视频信息,同样要明确执行的每个环节,确保准确及时,有公信力。

  社区内的信息,其实是权力和资源。畅通的信息渠道,是社区项目执行的起点。需要让信息可以直接到达居住者。而信息不对等,正是中国社区的常态。因此,从业者任务艰巨。

  打造畅通的信息渠道,具体的做法是,创造出“公告栏”的线上、线下形式。每个社区都要有起公共告知作用、具备公信力的公告栏。相比线下公告栏需要人手张贴且公告易被撕毁,线上公告栏效率较高。可选择社区已有线上信息平台,作为“线上公告栏”。

  实际上,建立社区新邻里关系,往往不在大家既有的生活经验中。大家常常想不到、不相信社区可以由居住者自发行动改良。另外,社区利益相关方出于谨慎考虑,即便有现成的畅通信息渠道,也未必能够开放给我们使用。

  因此,一般而言,需要协同社区利益相关方,基于社区信息平台现状,共同整合或新建一个能沉淀信息的平台。如前所述,信息平台的形式不重要,因为会随着具体工具迭代更新,但基本逻辑和做法是一样的。

  线上线下需要交替推进。这里以北京D社区的实践为例。如前所述,我们把海报张贴在社区线下的枢纽位置,认同海报传递的价值观的居住者就会主动扫码添加。继而,这些居住者被引导到线上社区小助手的朋友圈,为往后社区小助手在线与居住者进行大量交互奠定了可能。否则,从覆盖面、执行效率上,团队的有限人手,没办法实现覆盖全社区的居住者。

  如果运用利益相关方的已有线上信息平台,常常要从业者先做出一些示范,也需要配合线下互动。以无锡T社区的案例为例。

  T社区先确定了线上信息沉淀平台,即居委会的微信公众号。关注这个公众号的居住者不多。所以公众号风格要转变,转变成居住者会感兴趣、会关注的社区信息平台。,

  我们建议,公众号要定位为社区发布信息的公告栏,而不是仅发布政务信息的工具。要把政务信息转换成居住者接受并能理解的语言,才会令居住者感兴趣。公众号的语言风格、叙事方式都要转成“说人话”,即居住者听得懂、听得进去的话。一来,这一些信息是居住者需要的,很多信息和居住者没有过大关系,不必呈现给居住者,否则居住者会反感——官僚作风!二来,信息需要简明,一看就明白,是什么事儿、要做什么、怎么做即可。

  公众号定位明确后,我们和居委会协商后,决定用一些办法,接触到居住者。最后想到,举办一场社区市集。居委会认为,此行动未必有效。因为,以过往物业与居委会办活动的经验看,来的基本是老年人群体,中青年群体并不参与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,大家来拿点礼品就走。秩序也较难维持。

  当时,虽然是首次做社区项目,但凭借过往六年的社会工作经验,我们大家都认为,不会出现居委会所担忧的状况。我们机构决定,做一遍给居委会看看,过程中居委会全力配合即可。

  由此,我们策划了一场社区市集(社区市集将在本系列后文详述)。原则是,策划一个活动,让居住者走出家门主动参与。要以不忽悠的方式,充分打动居住者——况且,在社区没法忽悠,真的还是假的,一做全社区都知道。

  要打动居住者,先要打动自己。我们策划了一场包含但不限于创意市集区、扎染体验区、趣味拍卖区、母亲节签字区、泡泡秀游乐区、打开后备箱(二手旧物区)等互动性强的方案。方案完成后,团队自己都跃跃欲试,很想参加——能把自己打动,是方案足够好、足够用心的一个标志。

  另外,支出成本不高。物料预算约一千块就可搞定。社区活动的成本,取决于居住者是否积极主动参与。居住者主动热情参加,就会带来资源,进而形成滚雪球,积累大量社区资本。这些是遵循内生逻辑的结果,不由外部强压进社区的任务而来。

  基于市集的策划和推进,我们机构撰写了第一篇文章,发布在居委会公众号。因为,在这一阶段,居委会对这具体是什么事、如何落地,概念都还比较模糊。遑论做内容输出。先由我们机构做一遍、写一遍,后面,利益相关方就会清楚如何筹划内容、如何打理信息平台。

  当时,这类社区活动的策划方式,对居住者来讲,是闻所未闻的。所以,我们在做法上最大限度地考虑诸多细节,试图激发居住者主动参与。对居委会、街道、民政系统、物业、开发商、周边商业等方面来讲,活动效果也是见所未见的,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

  结果,居住者不仅主动参与了社区市集,还非常需要这种活动。通过这次社区市集,流量汇总到微信公众号平台,关注量呈10倍增长。具体信息平台的运营上,后期自然做到赋权于民。即,内容是由居住者撰写的社团招新、活动招募、社团动态、社区感悟等。所呈现的内容都是居住者自己创作的,居住者对此信息平台高度认同。实际上,呈现的内容真实,就会有实效产生,吸引大量居住者以及对这类社区生活向往的人群关注。

  在深圳城中村Y社区的项目中,为初步探索线上工具实现的可能性,我们设计了一款小程序。这款小程序中设定了社团建立规则,三个社区居住者可发起社团。经过前期引导,激发居住者自主性后,居住者能在小程序上自发成立社团。也就是说,这一工具是可以辅助社区工作,并激发居住者表达真实需求继而自组织行动起来的。社区内的居住者会在小程序上自发发起活动、发布社团动态、活动招募报名、回顾等。

  到了北京D社区项目中,我们同样借助这个小程序,尝试开拓新板块,让居住者在市集平台上可建立自己的店铺,自行进行二手物品、技能的交换或商品交易等。后面,其持续运行以及后续运营模式,还需更多实践去进一步论证。

  社区信息平台的建立,本质是确保信息公平公正到达每位居住者,确保居住者及时准确接收到信息后,可选择地关注、组织、参与到社区公共行动中。这是它最为明确的价值。

  不论线上线下,信息平台的搭建,是为传播社区信息。线上或线下的传播渠道,是“术”的层面;传播什么信息,是“心法”层面。信息基于事实,实事求是即可,而通过事实传播的社区认知、社区愿景、社区价值观,才是从业者的专业所在。

  社区需要一个信息沉淀的平台。能让初次接触、刚入住或没参与过社区生活的居住者,迅速了解社区情况,解锁参与社区方式。

  (2)菜单栏按钮要围绕“加入社团”“创建社团“挖掘社区种子”等目标设置,名称简单直接。

  此社区为3个开发商建造的楼盘,为江苏某商品房社区,行政划分为同一个居委会。以下简称L社区。下文中的“部落格”为社区社团。

  在此,可以留意到,在具体文案中,面对居住者,我们均以“邻居”作称,而不说“居住者”。因为,我们无需和潜在的目标群体解释,什么是居住者,什么是社区工作,从事社区工作的是怎样的人,而是要让大家在从业者的支持下结识邻居、邻里,友好互助,无需了解社区发展庞大的逻辑和繁重的工作量。

  我们说,最高级的技术是什么?自然,就是最高级的技术。润物细无声,社区因此而绵延生机勃勃的美好。

华体会hth登录页面-华体会hth登录入央广网北  贵宾热线:021-58356521